卡卡粉絲團
加入小圈圈

臺灣新電影四十週年 國家影視聽中心策劃「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」回顧展

2022.09.02

 

適逢臺灣新電影四十週年,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(以下簡稱國家影視聽中心)今年推出「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: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」專題影展,不僅大銀幕重映《戀戀風塵》(1986)、《稻草人》(臺語版,1987)、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(數位修復版)》(1991)等經典,也挖掘同時代難得一見的作品,試圖召喚新電影原有的叛逆與革新精神,邀請當代觀眾重新指認、翻掘新電影,在四十年後的現在,讓新電影浪潮的創作能量持續流動、生成、擴延。「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: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」將於10月7日至11月27日於國家影視聽中心登場,票券預計於9月16日OPENTIX售票系統正式開放購票。

 

 

「臺灣新電影」(1982-1986)以革新運動的姿態載入史冊,在臺灣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,代表人物包括知名導演侯孝賢、楊德昌等人,一群電影工作者以行動和作品掀起巨浪,為臺灣影史留下傳奇與重要的文化遺產。本次專題影展策劃「開始的開始」、「新電影再發現」、「結束的開始」、「在野的新影像」四個子單元,以被視為臺灣新電影起點的電影《光陰的故事》(1982)為分水嶺,視野由中心擴及歷史角落與時代邊陲,讓更多作品有重新觀看與詮釋的機會,選映34部電影,組成21個節目,邀請影人或專家進行映後座談,與觀眾思索「新」的想像,汲取時代下叛逆、顛覆、姿態各異的創作能量。

 

 

本次專題影展四個單元:「開始的開始」重新想像新電影的源起,選映1982年之前,被排除於新電影之外,卻姿態秀異的實驗作品,如:楊德昌編劇、余為政指導《一九零五的冬天》(1981);「新電影再發現」則引領觀眾複訪1982年至1986年之間的經典,以及在正典化過程中遭致遺忘的新電影,如:臺灣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張毅的《竹劍少年》(1983),本片亦為國際攝影大師李屏賓正式晉升電影攝影師的第一部片;「結束的開始」選映在1986年所起草的電影宣言後,實踐另一種電影追尋的作品,如:榮獲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王童導演,在強力執行國語政策的年代下製作的《稻草人》(1987),本次也將播映珍貴的臺語版本;「在野的新影像」選映1979年至1989年間的金穗獎短片,帶出八〇年代的另翼影像實踐,與作為主流路線的新電影相互映照與對話,如:金仕傑《那個破樓梯怎麼辦》(1980)、柯一正《迷林》以及《水之絕》(1981)、高重黎《那張照片》(1984)與袁廣鳴《關於回家的路上》(1989)。國家影視聽中心也重新整頓典藏,如:麥大傑《阿福的禮物》(1984)、萬仁《惜別海岸》(1987)等作品,進行4K畫質重新掃描、調光上字,讓闊別多年的新電影,在最好的時刻被好好閱讀。

 

 

今日國家影視聽中心公布「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: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」主視覺,影展名稱靈感取自於邱剛健未完成的詩集《再淫蕩出發的時候》。超前時代的電影先鋒邱剛健,為華語電影不能忽視的身影,身兼詩人、編劇、導演多重身份,曾以劇作三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,並以《三個女人的故事》(1990)獲得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編劇。創作風格大膽叛逆,創作方式精雕細琢,本次影展也將放映邱剛健唯三部導演作品《紅樓夢醒》(1977)、《唐朝綺麗男》(1985)、《阿嬰》(1990),以此對應到臺灣新電影一切革新、勇於嘗試的先鋒精神。

 

 

影展期間,也與臺北市立美術館等不同的夥伴合作規劃8場專題講座,循著不同的主題、觀點、面向再談新電影,重新回憶這個文化事件形成的歷程,審視其內在紋理。同時也舉辦「1986年,我在戀戀風塵:劉振祥攝影展」展,展示攝影師劉振祥在《戀戀風塵》所拍攝的、35年來未曾面世的照片,重現「新電影」與「新劇照」相遇的一刻。

 

「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:臺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」於10月7日至11月27日為期八周放映,票券預計於9月16日週五12:00起,OPENTIX售票系統正式開放購票。

 

廣告

最新宅宅新聞 » 看更多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