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海上焰火》Fire at Sea
★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提名★
★第66屆柏林影展最高榮譽金熊獎最佳影片★
★第29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★
《海上焰火》在第66屆柏林影展一舉拿下最高榮譽金熊獎最佳影片、基督教評審團獎、國際特赦組織獎與柏林晨報獎等四大獎。評審團主席金獎影后梅莉史翠普如此盛讚本片:「深具想像力,是這個世界最需要的作品,現在就去看。」
故事梗概(短版)
蘭佩杜薩島(Lampedusa)是義大利南端地中海上的一座小小離島,這裡是12歲男孩Samuele的家,大人離開小島謀生,只剩老人與小孩留下來繼續生活。應該要繼承傳統成為一名專業漁夫的Samuele卻容易暈船,總在每個無所事事的下午虛擲光陰,然而,這個島的另外一端卻有著他所不知道的一面。咫尺之遠,每週就有數百名非洲及中東難民渡過地中海,登上這座小島,這裡是他們追求自由的唯一希望,只不過逃離死亡的路途前方,等待的仍是死亡。一個被世人遺忘的小島,有人要離開,有人卻冒死前來。
故事梗概(長版)
蘭佩杜薩島(Lampedusa)是義大利南端地中海上的一座小小離島,人口僅六千人,距離西西里島127英哩,離非洲突尼西亞卻比較近,只有70英哩。這裡是12歲男孩Samuele的家,大人離開小島謀生,只剩老人與小孩留下來繼續生活。應該要繼承傳統成為一名專業漁夫的Samuele卻容易暈船,總在每個無所事事的下午虛擲光陰,帶著彈弓在樹林探險,遊盪在臨海的秘密基地裡。男孩與祖母緩慢日常的咫尺之外,每週就有數百名非洲及中東難民,冒死渡過地中海以登上這座小島,這裡是他們追求自由的唯一希望,只不過逃離死亡的路途前方,等待的仍是死亡。這個被世人遺忘的小島也突然成為國際新聞的頭條。頻繁的罹難者新聞對當地人來說已非新聞,而上岸而來無數的絕望靈魂,從未與救難人員之外的任何人接觸。兩個平行世界共存於一座不到八平方英里的海島:一個在死神的瞪視下渴求自由與希望,另一個則在流轉的天光裡靜靜繞著圈。
但這兩個極端難道真的沒有交集嗎?循環的歷史悲劇,就在生活時光中一步步推進;男孩努力學習成為漁夫之後,將成為什麼樣的大人?將在這樣的悲劇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《海上焰火》從過熱而內虛的政治聚焦抽離,幫我們挪出了一個新的空間。在那裡,人、自然、時間,緩緩歸位,關於人道的爭論,終能回歸於人。正如同Hollywood Reporter影評所述:「當搶頭條新聞的媒體離開之後,《海上焰火》的旅程才開始。」
歐洲難民現況筆記
「同情是人類生存的唯一法則。」 -杜斯妥也夫斯基
• 前往歐洲的難民主要來自敘利亞,接著依序為伊拉克跟阿富汗。
• 每月有多達2500位難民抵達蘭佩杜薩島,自2000年起已有2萬3000人以上因此喪命於地中海。
• 許多難民並未依照都柏林公約,在第一個抵達的歐洲國家尋求庇護,而選擇繼續往北,前往德國等國。在2015年前三個月中,30%的庇護申請是在德國執行,相較之下只有8%的庇護申請在義大利執行。
• 歐洲面臨收容難民文化、經濟產業、治安上的難題,最前線之一的蘭佩杜薩島亦在人道精神與經濟問題之間掙扎。
• 台灣也曾收容過難民。在1977-1988年間,台灣澎湖外島的越南難民營曾收容兩千名以上難民,但於西元2000年拆除,並被大多數台灣人遺忘。
關於《海上焰火》
“深具想像力,是這個世界最需要的作品,現在就去看”-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梅莉史翠普
“令人動容的大師之作”-衛報
“一部大師級的紀錄片”-洛杉磯時報
“一部令人心碎而對世界感到憤怒的紀錄片”-美國權威電影媒體 IndieWire
“《海上焰火》不是你想像中的難民紀錄片。它超越了我們的期待”-紐約時報
“以細膩、不落俗的詩意手法,人道式地敘述了當前的難民危機”-綜藝報
第66屆柏林影展金熊獎最佳影片
第8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
第66屆柏林影展基督教評審團獎
第66屆柏林影展國際特赦組織獎
第66屆柏林影展柏林晨報獎
第29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
法國凱薩電影獎提名
倫敦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紀錄片
多倫多電影節、紐約電影節、美國Telluride電影節
西班牙聖沙巴斯汀電影節
蘭佩杜薩島(Lampedusa)是義大利南端的一座小小離島。也許你聽說過,關於它如何成為25萬非洲及中東難民渡海而來的一線希望,或關於2013年時一艘難民船如何在小島外海失火沈船,超過300具焦屍粉碎全世界的心。這些確實都是《海上焰火》訴說的悲劇,卻無法一語道盡它所著眼之處。
2013年以《一條大路通羅馬》(Sacro GRA) 成為第一位以紀錄片奪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導演,2016年的《海上焰火》更成為第一部贏得柏林影展最高獎項金熊獎的紀錄片,並入圍2016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-義大利導演吉安弗蘭科.羅西Gianfranc Rosi的實力,絕對不容小覷。
他形容《海上焰火》帶來的是一場蛻變。為了本片,羅西在蘭佩杜薩島居住整整一年半。海邊的廢棄小城裡,他交上了朋友,這些朋友的出現多屬意外,卻全成了鏡頭下的焦點,既是他眼中為蘭佩杜薩悲劇帶來嶄新視角的濾鏡,又是與他一起活出這部紀錄片的夥伴。旅程的尾聲,每個人都有些不一樣了。電影最後,小男孩Samuele不再成天以彈弓打鳥,而在一天夜裏靜靜走到黑暗樹林裡,手撫著鳥兒羽毛,用旁人無法領會的語言開始了一段對話。向來偏愛手持攝影機的羅西,也在這部片中首次開始使用腳架,只為了在說故事的過程中,將自己的存在隱藏地更好。
對於世界,他們有了態度上的轉變。當Samuele第一次戴上眼罩,訓練自己的懶惰眼-因為習慣不去使用而失去部分功能的眼-以及當羅西在軍艦上第一次用攝影機面對死亡時,他們看見的世界都變了。懶惰眼遮蔽的世界,第一次浮現出來;那些骯髒醜陋痛苦悲傷,原本就在,只是我們選擇不去看。
悲劇在邊境的小島上來來去去,留下的空白、人心裡的洞,羅西用Fire at Sea這首歌下了註解。這首義大利歌曲,說的是二戰時英軍轟炸義大利船,船在海上成了一團火光。這是義大利的悲劇,但曲調歡快輕鬆地令人驚訝。在輕與重之間、生活與死亡之間,《海上焰火》悄悄燒著,燒在蘭佩杜薩的兩個平行世界之間,也燒在全人類選擇看見與不去看的世界之間。
想知道更多電影資訊請上:
《海上焰火》電影資訊:https://movie.gamme.com.tw/15288
《卡卡洛普.電影》頻道:https://movie.gamme.com.tw/
《卡卡洛普.電影》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akalopo.movie/